大杯蕈
大杯蕈(Clitocybe maxima)又名大杯伞,俗名笋菇、猪肚菇、大漏斗菇,因其子实体形似漏斗或杯而得名,是一种自然分布较多的木腐性土生菌。大杯伞属担子菌亚门、层菌纲、伞菌目、口蘑科、杯伞属。该属在全世界已发现250余种,目前我国已知30余种,在我国东北、华北、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均有野生分布。
驯化栽培的大杯伞子实体营养丰富,菇体清脆鲜嫩,蛋白质含量与香菇、金针菇相当。菌盖氨基酸含量为干物质的16.5%以上,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5%,比一般食药用菌高,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含量也冠于一般食药用菌之首。菌盖的粗脂肪含量高达11.4%。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如钼、锌等,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。大杯伞在烘烤或烹调时有独特的香味,所以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欢迎。
大杯蕈发生于夏初至秋末(5~10月),正是其它栽培食药用菌的生产淡季,生产此菇有调节市场供求的重要意义。其栽培技术如下:
一、生物学特性
㈠ 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;菌盖直径4-25厘米,幼嫩时中部下凹,成熟时呈漏斗状(彩图40),表面光滑,呈浅黄色;菌肉白色,较薄(0.5-1厘米);菌柄圆柱形,中生,实心,直径1.5-2.5厘米,菌柄地上部分与菌盖同色,长3-13厘米,地下部分上粗下细,长度因覆土层厚度而异;菌褶延生,不等长,担子棒状,上生4个担孢子,担孢子椭圆形,光滑无色; 孢子印白色。
彩图40 大杯蕈
在PDA培养基上培养时,双核菌丝棉絮状,生长迅速,后期可产生球形分生孢子。培养后期紧贴培养基表面长出短密的有粉质感的气生菌丝。菌丝较粗,分枝多且密,细胞粗短。出现这种菌丝后很快即形成子实体。条件不适时扭结成大小不等的团块,并可产生分生孢子。
㈡ 生活条件
1.营养 大杯伞属土生木腐菌,野生条件下其营养来源于地下枯枝、枯根及落叶,人工栽培时,在以木屑、棉壳、稻草及其混合物为主的培养基上都可正常生长。实验表明,在木屑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,长势最旺。麦麸可提供大杯伞生长所需的氮源,添加量一般为20%。
2.温度 大杯伞菌丝在15-30℃温度下均可生长,以25℃左右生长最快、最健壮,温度超过40℃,菌丝会死亡。子实体分化及生长温度为23-32℃,由此可以看出,其菌丝生长温度与其他食用菌相似,属中温型,其子实体发育分化阶段对温度要求与多数食用菌不同,需要较高的温度,属高温型。所以人工栽培时春栽比秋栽更适应其特性。
3.水分和湿度 大杯伞属喜湿性菌类,培养料含水量在60%-65%才能正常生长,含水量低低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。对湿度要求同其他食用菌,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%以下,而出菇期应提高到80%-95%,若低于80%,菌盖表皮会出现龟裂等异常现象。
4.光照 大杯伞发菌阶段不需要光照,但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阶段与光有密切关系,充足的散射光是原基正常分化和子实体正常发育的保证,但应避免直射光照射,直射光和较强的光会抑制原基分化,有使产量降低的趋势。同时由于水分蒸发过快,会造成菌盖表皮龟裂或畸形。
5.空气 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积累对大杯伞原基形成是有益的,因此人工栽培时需要在出菇前进行覆土,一般菜圆土和塘泥均能满足需要,覆土层厚度以2-3厘米为宜。但大杯伞原基分化需充足氧气,所以在原基形成后应加强通风,保证覆土层表面有充足的新鲜空气。
6.酸碱度 大杯伞对培养料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,pH4-9均能正常生长,但以pH5-6.5最好。
二、栽培技术
㈠ 栽培材料 大杯蕈的适应性很广,杂木屑、蔗渣、稻草、棉籽壳、废棉团等均可用来栽培。辅料有糖、麸皮或米糠,必要时可加适量玉米粉等。所有材料均需新鲜干燥、无霉变。主要配方:
1.杂木屑80%,麸皮20%。
2.杂木屑、棉籽壳各39%,麸皮20%,糖和碳酸钙各1%。
3.杂木屑、稻草(粉碎或切段)各40%,麸皮15%,玉米粉3%,糖和碳酸钙各1%。以上配方以第二种配方产量最高。
㈡ 覆土材料 根据当地条件选用火烧土、泥炭土或干净的田土、山土、菜园土或砂。沟泥和近期施过有机肥的土壤不宜使用。挖出的泥土在太阳下曝晒数日,杀灭病菌和害虫。也可喷洒2%福尔马林,用塑料薄膜盖严杀菌,两天后掀开,待药味完全散尽后方可使用。砂只需拣去杂物淘洗干净即可。有条件的地方用火烧土或泥炭土覆盖,效果更好。
㈢ 栽培方式 袋式覆土栽培。按上述培养料配方制作栽培袋,制法同袋装菌种。培养温度25—28℃。菌丝长满后开袋覆土栽培。生物学效率可达80一120%。
㈣ 栽培季节 大杯蕈子实体的适宜发生温度23—32℃,栽培袋培养时间约25—35天,栽培袋的制作时间应掌握在气温升到23℃的40天以前。一般在5月份前制作栽培袋,9月下旬前结束生产。有调温设备可适当延迟。
㈤ 栽培场所 大杯蕈的栽培是在炎热的夏季。栽培室应选择在比较阴凉的地方,最好是砖地或水泥地,以便洗刷和消毒。在蘑菇产区,蘑菇栽培后的菇房也可利用,但必须彻底消毒并增加通风和光照。
室外栽培必须搭盖荫棚,要求与香菇棚一样。香菇袋栽地区,香菇生产结束后收起排筒横杆,把菇棚打扫干净即可利用。但使用前后均需用药剂彻底消毒和杀虫,以免病虫害繁衍,互相影响。
㈥ 栽培管理 长满菌丝的栽培袋移入栽培室或菇棚,打开袋口覆上2~3厘米厚的泥土(或砂、泥炭土),把高出土面的塑料薄膜筒往下折,使袋缘与土面平。排列于床架或地上,室外栽培排列于畦面上。
1.湿度调控: 分数次将覆土喷湿,并保持土壤湿润。7~15天后,土面上冒出棒形原基。随着子实体生长发育,逐渐增加喷水次数,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~95%。子实体采收后根据气候情况停止喷水1~3天,降低覆土层含水量,改善通气状况,促使菌丝恢复生长。之后,又保持土壤湿润,直至下一批子实体发生。室外栽培需注意勿让雨水灌入栽培袋,可在畦床上插拱形竹架盖上薄膜遮雨,并把两旁薄膜翻起,以利通风透气。
2.温度调控: 初夏或深秋气温偏低时,早晚关闭门窗和盖严畦床薄膜保温,中午打开通风换气。盛夏气温过高时早晚开门窗通风降温,中午关闭门窗避暑,并向地板、墙壁和空间喷水,通过水分蒸发降温。室外栽培可通过畦沟灌水降温。使栽培室和畦内的气温保持在23—32℃。
3.光线调节: 盛夏光照过强,栽培室加挂窗帘,菇棚加厚顶棚覆盖物。初夏深秋把菇棚遮盖物摊稀增加光照,提高气温。
㈦ 采收 鲜销菇在八九成熟时采收,罐藏菇按收购要求采收。采收时先用剪刀把土面上的洁净菇体剪下,按要求整理装袋。然后清理留在土中的“菇脚”以免泥砂粘染产品,降低质量。清理时注意勿带出培养料,并补上新土。若培养料已松塌,可提起栽培袋轻轻墩实,使菌丝互相连接。整个生育期可收3—4批菇,每潮菇间隔20—30天。
|